7月初,曼城联合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2302团支部赴河南省洛阳市“泥火涅槃、釉启新生”实践团前往洛阳偃师,深入唐三彩非遗博物馆与生产基地,开展了一场关于千年陶艺的深度调研活动。此次活动旨在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,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。
(团队于洛阳唐三彩博物馆门口合照)
千年技艺:唐三彩的魅力与传承
唐三彩,作为唐代陶瓷工艺的杰出代表,以黄、绿、褐三色为主色调,造型精巧、釉彩丰富、技艺繁复,被誉为“盛唐气象的物质化表达”。它是中原陶瓷工艺的瑰宝,也是洛阳的文化名片。然而,唐三彩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认知误区与传承挑战。
在调研中,队员们了解到,唐三彩在唐代不仅用于陪葬,还广泛应用于宫廷装饰、寺庙陈设、日用器具,甚至在对外贸易中也备受青睐。第六代唐三彩传承人高老师表示:“很多人误以为唐三彩只是陪葬品,其实它的用途非常广泛。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和传播,为唐三彩正名。”高老师与团队致力于打破传统陶艺与现代消费文化之间的隔阂,推动唐三彩的传承与创新。
(唐三彩“黑釉马”照)
创新探索:唐三彩的“破圈”之路
在唐三彩博物馆与生产基地,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拉坯、上釉、雕刻等工艺环节,感受了传统技艺的魅力。高老师近年来主导的文创探索更是让队员们眼前一亮。他以“打工牛马”为主题设计的唐三彩手办,采用马卡龙色系与热门IP联名,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,又贴合了现代青年的审美。这些产品一经上线便广受欢迎,成为唐三彩“破圈”传播的重要载体。
(队员制作的唐三彩模型)
“传承不仅仅是重复制作,更需要解释、沟通与创造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文化输出必须讲好自己的语言。”高老师表示,“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,只有与时代共振,非遗才能真正‘活’起来。”
(唐三彩博物馆工坊照)
青年力量:非遗传承的新希望
调研过程中,队员们围绕非遗传播、青年参与、市场转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,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,撰写了多份调研报告,内容涵盖非遗短视频策略设计、海外传播视觉体系构建、文创产品调性适配等方向。实践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唐三彩的理解,更让他们意识到,文化传承不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,更是青年一代可以参与创造的“进行时”。
“文化自信不能只依赖过去的辉煌,更要创造当下的热爱。”队长何嘉睿在调研总结中表示,“唐三彩以手艺承载文明,提醒我们青年与文化之间只有一步之遥——那就是走近。”
实践育人:文化传承的未来
本次调研活动紧扣“赓续文化根脉、坚定文化自信”的时代主题。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,团队聚焦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与青年群体的参与路径,以唐三彩非遗技艺传承为典型案例,开展了深入的实践调研。
在调研中,队员们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、逻辑思辨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,实现了“从知识到能力、从学习到应用”的有效转化。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,确保了实践活动的科学性、安全性和规范性,充分发挥了“第二课堂”的育人实效。
通过这次调研,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深厚精神力量,也认识到在新时代推动非遗文化“活化”发展的紧迫性和可能性。实践表明,只有引导青年学生以当代表达方式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,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自信的时代升华。
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丰富了学院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,也为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“三下乡”实践体系提供了有益经验。下一阶段,曼城联合学院将继续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,持续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常态化、制度化、项目化,打造更多具有深度、广度和温度的社会实践平台。学院将引导青年学子在了解国情中厚植家国情怀,在服务社会中锤炼过硬本领,在躬身实践中激发责任担当,为培养德才兼备、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贡献高校力量。
文字 / 通讯员 何嘉睿
图片 / 曾泓凯
审核 / 刘阳卓
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
2025年7月8日